溫馨 !
.
我覺得書比較好看耶 !
.
但是如果不管結局的話,拍得其實很棒。畫面很漂亮。
.
嗯,我覺得電影的感覺比較像是另一個人對這部作品的觀感,而變成是另一種詮釋。
.
當初在看書的時候,好像還滿多地方讓人覺得驚奇的。
.
比如像Combell透過病歷的重述,讓大家去體會Anna受過的委屈其實並不比Katt來得少。
.
這部份點出了Sara身為一個母親在這個家庭中是很難達到完全公平的,
.
但最初死神決定要帶走妳其中的一個女兒,妳也覺得用另一個孩子來救這個孩子似乎可行時
.
眼裡哪裡還想得到其他的問題。
.
不管死的是Katt 還是 Anna 這個故事終究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結果。
.
如果是我自己遇到有一個至親即將要離開,我想我也會做同樣的選擇,然後讓未來承擔未來。
..
.
好了 以下無關
.
.
離別是為了讓我們有面對死亡的勇氣。
.
原作的結局讓書變得更完整,也有久久不能冷靜的衝擊力。
.
闔上書以後回過頭再想為什麼叫 the sister's keeper !
.
電影所帶來的反思也不見得比書來得少。
.
會想寫下離別和死亡的字句是因為最近想到了一些情況 ,
.
我覺得有些人雖然離開了 但是我不見得會覺得她真的離開了
.
應該說我並不會擔心 不會放在心上
.
但有些人離開了生命的範疇 , 就會覺得人生可能不會有任何其他的交集了。
.
就很像死亡,
.
只是死亡是程度比較嚴重的離開。
.
我想,如果死亡般的離開也能接受的話,或許也比較能接受死亡了。
.
.
.
真的經歷過親人死亡,會覺得很多地方多出了人形的空氣,
.
也許再過一陣子再回過頭看這本書會有不同的感觸,
.
會比較能理解為什麼導演希望的浪漫是這種結果。
.
一個絕症病人生病然後過世的可憐戲碼,不是日劇最常看見的橋段嗎?
.
像一公升的眼淚就真的賺了很多眼淚
.
但姐姐的守護者沒有,在看的過程中比較感慨的是人生是很多不同的選擇。
.
不管選擇逃避或面對,
.
能夠選擇或許還是個幸運的事,
.
Sara選擇極盡可能的努力 , 所以在電影中感受到那樣子的犧牲會覺得有點感觸。
.
有些人連犧牲的機會都沒有。不論是先天上的不能或對方根本不願意讓你為她做什麼。
.
.
我覺得電影其實很平順,很適合跟閃閃去看或一個人去看。
.
把整個故事以Katt為中心來看少了很多特殊的味道。而且Katt這個角色本身也跟我的想像有點不一樣。我覺得電影的他有點普通。但書裡的Katt是會讓我覺得害怕的那種。
.
如果故事的重心在Anna和法庭上面 , 或許更能突顯出人 , 生命 , 本身存在的價值 , 還有和世界的連結性 . 但這部份真的要看書才比較有體會 , 去看電影的一個動機就是希望能看到導演怎麼呈現書中複雜的視角與人物 . 導演在他的觀感中找到了另一個解釋的方式 . 題外話 , 看到她拿出自己做的卡片感覺很像我妹妹會做的事情 XD
.
一個小失望的點是 , 我滿喜歡書中的一句話 , "Darkness , you know , is relative !" (中譯:黑暗會給人錯覺), 但電影的Jesse根本就是另外一個人吧 XD 溫吞得我都認不得了 (但其實也沒真的看過XD) ,電影中的Jesse還滿淡淡哀傷的。我覺得他才是真正的被冷落 .
.
Katt 跟 Taylor 的愛情戲碼則是另一個感觸點 . 讓我覺得貼心真的是個離我很遙遠的形容詞啊 XD
整體來說 , 我覺得拍得很好 , 看完以後會很想去看看蒙大納 , 也很想在草地上滾來滾去 . 如果是兩個人的話更好 XD
在ptt看到的推文 , 有道理!
回覆刪除→ poorchicken:這就是吊詭之所在,你愛他,卻不願意給他最好的照顧? 08/21 10:04
→ poorchicken:所以你不是愛他,只是需要他 08/21 10:04
還有一個觀點覺得很不錯 ,
回覆刪除而書中的結局雖然戲劇化,可是難道真的不可能發生嗎?
如果真的發生,我想那傷痛更可怕
因為這是意外,是一種無法準備的事情
那種死亡的意外,會讓我去思考「當下」
正因為凱特的終點被看見了,所以大家總是希望能多給他一些
多順著他,多讓他去體驗一切
會覺得安娜有著無限的未來,所以她可以等待
等待她姊姊過世後,父母再來彌補她,再來把放在凱特身上過多的注意力
分給安娜跟她哥哥
但是當真正走的不是我們預期的那個人呢?
是不是就有更多的遺憾?有更多的傷痛?
有更深的懊悔?
因為沒有準備、沒有預期
所以真的更重要的是「當下」,是「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