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eport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port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

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不應該邊看這本小說邊喝天堂鳥咖啡,又酸又苦的滋味...





















  阿富汗對於台灣而言,是個相當陌生的國度,我們只知道戰亂。本書描述



書中主角在一九七五年阿富汗政權重大改變後人生大轉折,從一個擁有從小一



起長大,崇拜他且忠心耿耿的僕人的富家少爺變成難民,輾轉逃離阿富汗來到



美國,卻又因為一通電話重回被塔利班政權破壞得殘破不堪的祖國,一路上的



顛沛流離,越接近謊言的真相,也越痛苦,寬恕、贖罪?


  追風箏比賽是痛苦回憶的開端,哈山說:「為你,千千萬萬遍」,但是阿



米爾大人為僕人做了什麼?尤其他在父親對哈山的態度中感覺到自己失去的東



西,那打從心裡奢望父親給的。父親的一半是被法律所接受的,那父親的另一



半是什麼?



  接連看兩本小說「追風箏的孩子」和「不存在的女兒」 ,都在描述掙扎於



既往錯誤的痛苦,雖然我們都知道,犯錯的代價會很嚴重,但是當下我們都選



擇事後看起來是錯的那一條路,在別人眼中可能是個藉口,有時候該慶幸---



  我們有贖罪的機會...


















-----

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天空,有出現彩虹的理由


十二年半,這是在獄中不見天日的日子,還能正常的講話是一種奇蹟,願意談過去那悲傷的日子,是一種曾經面對死亡所帶來的勇氣...














  蘇建和,對我來說,真是個熟悉卻又陌生的名字。高中生剛接觸辯論的題目,不出廢除死刑、安樂死合法化這兩個題目,因此,蘇建和案一直被辯士引用做「誤判」的證據。但是以當時司法調查的進度,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所以蘇建和是個正一辯士一定會講到的名字,正三卻不想繼續提的例子。還好,在司法改革的歷程中,有一群人一直不放棄追求程序正義,事實的真相,盼能在這個星期五寫下司法重要的新頁!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不存在的女兒

                                                

這是一本越讀越悲傷的書...



書中沒有壞人...



只是這一切是從一個謊言開始



《不存在的女兒》











    故事主角大衛是個醫生,親自接生自己的小孩,沒想到雙胞胎妹妹



  患有唐氏症,他只好跟妻子諾拉說:「好抱歉,我們的小女兒一出生就



  過世了。」作者試圖交代大衛妹妹往生對家人帶來的影響,來解釋說謊



  的理由,這種解釋是否具有說服力不重要,因為這是本在講這個謊言對



  兩個家庭帶來的影響。


    人為什麼要說謊?當下善意的謊言,是不是只是為了讓自己保有秘



  密?深藏的秘密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故事主角變得內疚且沈默,



  在這個家庭築起了一道高牆,一道近四分之一世紀都跨不過的高牆。將



  秘密埋葬,並不會得到更大的救贖。護士卡洛琳跟大衛說:「當然你躲



  過了很多傷心時刻,但是,你也錯過了很多快樂的時光。」



    如果當初沒有說過謊,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掙扎於既往錯誤



  的人,有無盡的憂傷與悔恨......         


      

























-----

2006年12月14日 星期四

風之影



  已經忘記上一次閱讀長篇小說是什麼時候了?翻開長達五百多頁的《風之影》,



很怕自己沒有耐心讀完,沒想到僅花了我三天的時間,一口氣把他看完。除了故事本



身融合驚悚、推理、歷史、親情與存愛等元素吸引人之外,譯者的翻譯功力也使得這



本書節奏明快,不拖泥帶水。





  《風之影》是一個小男孩的閱讀成長日記。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二次大戰後的巴塞



隆納,十一歲生日那天,達尼的父親帶他前往「遺忘之書墓園」,一座由巴塞隆納古



書商人公會所經營的圖書館,專門收羅為世人所遺忘的各種書籍。在父親的慫恿之下



,達尼挑了一本胡立安‧卡拉斯的小說《風之影》,並且深深為之著迷。於是他開始



尋找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卻驚訝地發現一名自稱藍因‧谷柏(卡拉斯小說中的惡魔



)的畸形男人正有系統地四處尋找卡拉克斯的所有著作,欲將之焚燬殆盡。達尼手中



的這本《風之影》很可能是最後一本。書是鏡子,人只能在書裡看到自己的內心,達



尼一步一步經歷著與胡立安類似的生命歷程,複雜而不被祝福的愛情,和同學湯瑪斯



的種種快樂與不堪,父與子在成長過程的愛與衝突。

  



  「我在父親額頭上吻了一下,好像只要我這麼做,他就不會因我而遭受任何潛藏



的威脅,也不必困在這個狹小的公寓裡,更無需承擔我的回憶。我相信,我在他額頭



那輕輕一吻,或許可以欺瞞歲月,讓它暫時從我們身邊掠過,改天再來,來世再聚。」





  政治的變動帶來時代的悲劇,有權有勢的人輕易折斷市井小民的羽翼,世世代代



,人們總是在尋找愛與不愛的解答,夢想與希望是漂泊中生存下去的理由。書中人物



費爾明說:「您知道嗎?達尼,這個城市就像個巫婆一樣,悄悄從你的皮膚鑽進去,



然後在毫無知覺的狀態下偷走你的靈魂」





  有人說這本書是作者薩豐獻給閱讀藝術的情歌,他悄悄的和閱書人的關係做了最



奇幻的連結,開篇在〔遺忘書之墓〕中說到:一本書的靈魂是經過無數閱讀而不斷成



長的,也如最後篇章裡一句:只要有人記得我們(書籍文字),我們就會繼續活著…



。薩豐借書中人物之口,說出「閱讀的藝術正在緩慢地消逝中,因為看書是很私密的



活動,一本書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內省能力,才能在書中觀照自我…閱



讀需要全心全意投入,但是,這樣的讀者已經越來越少了」。也許正因如此,薩豐婉



拒一切改編電影的計畫,甚至包括金獎大導羅曼波蘭斯基,他希望文字歸文字,讓我



們這些讀者有廣大的想像空間。

  



  「你要一直保存著你的夢想…因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它們。」
















-----

2006年9月20日 星期三

爆料文化的省思(下)

  普遍認為,台灣現在較為負面的爆料文化,都是創辦壹週刊、蘋果日報的黎



智英帶來台灣的,服務於此的記者背負著台灣媒體亂象的原罪。其實蘋果日報的



記者沒有那麼厲害,他們能做到的事情其他報記者也做得到,差別只是在敢不敢



報導出來罷了。報紙能繼續經營下去必須倚靠廣告收入,傳統三大報都相當依賴



政府或是政黨的廣告金援,政黨色彩顯而易見,一旦出現不利於政黨的報導,便



有可能面臨廣告斷炊的命運,所以往往會選擇性、避重就輕的呈現新聞事件。蘋



果日報之所以給人勇於揭發社會黑暗面的原因就是不依賴特定政黨的廣告經費,



透過衝高銷售量,自行拉廣告,只要閱報率高,不擔心沒有廣告收入。市場分析



的結果告訴辦報者,透過較為腥羶色的照片、聳動的標題往往很容易吸引消費者



注意,加上天生好奇心的驅使,使得蘋果日報和壹週刊的消費量節節上升。追求



商業利益才能使得蘋果更有籌碼披露不為人知的內幕。





  記者不可能僅憑單薄的力量,得到那麼多的消息。記者跟民意代表除了自己



蒐集證據爆料之外,最大的爆料來源就是全國兩千多萬的人民,一般民眾的角色



已經從資訊的接受者變成所謂的線民,記者只要待在辦公室就有源源不絕的消息



等待去查證。數位相機、照相手機的發明、普及性是讓全民成為線民的關鍵因素



。在還沒有這些科技工具的時候,就算我們看到有濫用公權力的事情,我們都很



難在第一時間蒐集證據,也必須找個電話亭通知記者,往往耽誤了蒐集證據的關



鍵時間,但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可以在第一時間將客運司機在高速公路上邊開車



邊吃便當,罔顧乘客安全的行為拍照或是錄影下來爆料給媒體;也可以在看到某



政府官員出入酒店時馬上用手機通知記者來了解是否有官商勾結的利益輸送。因



此把蘋果日報當作是爆料文化的導火線並不正確,我認為它只是剛好在兩千年大



家都有成為線民的條件下,剛好提供一個散播資訊也勇於散播的媒介罷了,就算



壹週刊、蘋果日報沒有登陸台灣,也必有其他媒體扮演民眾爆料的窗口。





  爆料的本質上應該是件好事才對,爆料文化也只是描述台灣人民對於不公、



不義、不道德的事件會勇於也有能力提供給媒體的這個價值跟習慣。至於爆料的



內容要不要報導出來,要怎麼呈現,取決於各媒體的新聞部主管,也就是媒體應



擔負起資訊守門人的角色。台灣媒體的新聞價值觀、查證的態度是所謂的「媒體」



文化,而「媒體」文化會牽動著「爆料」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型態,所以我們不能



因為當今社會存在著這些假假真真的訊息,使得人民喪失對司法制度的信任,歸



咎於人民習慣性的爆料,而應該去反省「媒體」文化;當權者不能批評邱毅愛爆



料,而應該檢討媒體為什麼沒有盡到該盡的義務,針對邱毅的爆料內容進行質疑



或是挑戰。





  該被譴責的是「媒體」文化,而非對抗公權力的「爆料」文化!














-----

爆料文化的省思(上)

  近年來我們已經習慣於每天都有爆料的生活型態,每天晚上都會出現在政論



節目的邱毅已得到「爆料天王」的稱號,壹週刊、蘋果日報亦已成為民眾選擇爆



料的窗口。不過什麼叫做爆料?又為什麼爆料會變成一個現代社會的主流文化?



有一個清楚的定義才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化形成的原因,進而反省爆料文化對台



灣社會的影響。





  某人向媒體揭露與社會利益密切相關的人,包括政府、企業、名人所牽涉的



不公、不義或是不道德,即稱之為爆料,所以爆料者大致可分成三種身份:記者



、民意代表、一般平民。爆料與揭弊有很大的區別。通常,揭弊是由某機關或組



織裏的雇佣或成員,針對該機關或組織的違法或弊端,向主管單位密報,其目的



是要使違法的行為或弊端受到主管單位的重視並處理。此外,有些非營利機構,



譬如美國的「司法檢視」Judicial Watch等私人組織,也會不時地針對司法體



系的弊端或司法人員的操守提出警訊,必要時甚至對違法亂紀者提出訴訟。揭發



弊端Whistleblowing在歐美先進國家是受鼓勵與保護的。簡單來說,爆料與揭



弊的動機可能相同,都是為了要伸張正義,差別在於爆料者對所掌握證據之真偽



鑑別能力和在法庭上有多少舉證效果缺乏專業知識的訓練。





  爆料本來就是一個民主社會理應存在的現象,非經常性、偶發狀況出現的。



不能因為邱毅現在當紅就忘記早期有許多立委也是靠爆料揭發弊案而聲名大燥,



而屢次高票當選。比如,現在擔任高雄市代理市長的葉菊蘭,當時就是因爆料揭



發高速公路十八標弊案,而聲名大燥,成為正義的象徵。又如,讓立法委員候選



人李文忠爆料連戰借貸3268萬予伍澤元,因而快速打開知名度,進而當選立委。



這都是揭弊爆料持續存在這個社會的例證。





  文化是在一個區域的人們,在特定的政治、歷史和經濟條件下產生的一種共



同的習慣和信念。我們可以感受到爆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是個非經常性



的新聞焦點,已經佔據了我們每天的視覺與聽覺。爆料文化在台灣成為主流文化



,最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我們都有被曾威權壓迫、特權玩弄的痛苦,厭惡那些



掌握權力的人。二、天生俱來想要窺探別人隱私的好奇心,所以市場上越來越多



八卦報紙和雜誌。三、爆料的成本降低。其中爆料成本革命性的下降是讓單點的



爆料迅速成為全面性爆料文化的推進器。



















-----

2006年8月27日 星期日

取消我國最低工資限制?

  有接受過經濟學訓練的人,想必都是投下贊成票,認為回歸自由市場



價格機能正常運作,才會提高效率。不過在仔細看了些資料之後,發現經



濟學當面對勞工受到壓迫的攻擊時,不清楚不敢正面處理還是沒有能力回



應,總之就是相當缺乏令人信服的說詞,也難怪被人批評迷信市場圖騰。





  英國曾經廢除過最低工資後來又恢復的例子,是現狀最多人用來攻擊



想要取消最低工資利益的反證。當初英國也以為廢除最低工資限制之後,



有望提升失業率,不料失業率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因為工資下降,導致勞



工消費力降低,經濟發展停滯。首先,想要讓勞動市場的雙方可以自由交



易,企業雇主願意出低於15840的薪水,而也有勞工願意從事此薪資的工作



,各取所需,完成交易,多增加一個工作機會,不代表失業率一定會提升



。失業率受到很多變數影響,景氣變化、政策法令等等,除非能把所有其



他變因固定,否則用失業率不會下降來攻擊正方沒有解決失業問題是錯誤



的。同樣的,最低工資能否促進經濟發展要考慮的變因也很複雜,每個國



家的勞工法令,契約制訂的約束力也不盡相同,很難直接證明最低工資跟



經濟發展的直接關係。

  



  處於相對弱勢的邊際勞工,在談判武器不對等和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



,有人會擔心一旦廢除最低工資,雇主會肆無忌憚的壓榨勞工。勞方最主



要跟資方談判的武器就屬工會制度了,簡單來說,工會制度強大如中華電



信的工會,勞工權益較能夠被保障。台灣的工會力量為什麼薄弱?台灣的



工會分成垂直的產業公會和水平的職業工會,這樣的制度使得勞工常常處



於尷尬的立場。舉例來說,如果華航的機師覺得中華航空的福利太差,想



要發揮工會力量,不過低階的掃地婆婆可不領情,所以華航工會無法發揮



制衡的力量;相同處於機師工會的其他長榮航空、遠東航空的機師更不會



閒閒沒事放棄工作加入工會的抗爭。如此切割的工會組織,自然使得勞方



很難團結起來,產生可與資方匹敵的力量。





  勞動市場面對資訊不對稱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勞方永遠都不會知道雇



主的生產成本,或是勞工幫雇主創造了多少利潤,老闆應該花多少錢雇用



我才算合理等等。不管是任何市場的買賣雙方都一定會存在著資訊不對稱



的問題,在消費市場裡消費者往往也沒有能力判斷商品的真偽,黑心電視



、黑心床墊事件層出不窮,甚至也有消費者相信成分不實的藥品,付出了



性命。不過就算如此,我們也不會就給商品市場上的買賣雙方一個最低的



交易價格,我們能做的是事後的懲罰機制,強化消費者保護機構的力量。





  取消最低工資唯一可以確定事情是,保證讓想以低於最低工資聘用勞



工的雇主一定能找到願意拿低於最低工資交換勞力付出的勞工。邏輯上如



果沒有的話表示根本沒有設定最低工資的必要,經濟學供需模型也解釋了



這種情況一定會發生。個人認為勞工受到壓迫並不是個可以限制最低工資



訂定的理由。台灣的工會力量不強大是因為畸形的制度造成的,可以透過



法令的修改賦予勞工更完善的權力來保障自己,取消最低工資之後資方也



不會輕易的剝削勞工。不管是商品市場還是勞動市場,資訊不對稱都會使



得買方比較容易受到傷害,如果說商品市場出現資訊不對稱導致消費者吃



錯藥付出性命都沒有限制了,實在沒有立場要求勞動市場必須有最低的交



易價格。



  



  














-----

2006年8月25日 星期五

安樂死合法化的爭議

  第一次接觸到安樂死議題是高一參加新生盃辯論比賽,後來陸陸續續有打了一



些練習賽。當初最主要支持正方的論點當然是解決痛苦,而反方則是提出現狀已經



有些解決方案例如安寧緩和醫療等等來質疑正方的解決力。沒想到這一次大學菁英



盃,可能有些學校覺得曾經打過很容易上手,因此這一個老題目又再度被選為複賽



的辯題。重新檢視安樂死,有一些更深層的體認。





  相較於高中生的比賽,顯然大學生在捍衛生命權的立論上,不管是渲染力還是



解讀法律條文的能力上都很精彩。這一部份的爭議在於現狀下針對癌末病患的安寧



病房,屬於不主動積極治療,算不算對生命權的一種讓步?拔掉呼吸器真的如某些



醫生所言,只是回復到正常的死亡歷程,還是一種變相的加速死亡?





  安樂死真的是給極度痛苦的病患另一種解脫的選擇?在心裡學還有哲學邏輯討



論上都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心裡學家分析,當面臨極度痛苦的時候,人往往是不



理性的,在痛苦的時候很想死,稍微不痛苦的時候卻又覺得生命很美好,還有心裡



學家說病人喊著想死只是在希望在痛苦的時候能獲得別人的關心。到底要選在什麼



時候讓病人選擇要執行安樂死可能是在實務上很有困難的掙扎。



  

  安樂死可以成為國家醫療上解決病人痛苦的手段嗎?很多貧窮的流浪漢,三餐



不繼、露宿街頭,每天都面臨挨餓的痛苦,這時候我們該做得是盡可能提供他們食



物,還是乾脆把他們殺掉算了,永遠不會再體驗飢餓?國家應致力於解決人民痛苦



的來源?還是根除承受痛苦的載體?





  我們都沒有面臨死亡的經驗我們怎麼知道死得當下不痛苦?醫學上的絕症讓我



們承受生理上的折磨,但當面臨死亡之後不知道要到哪裡的這種未知、徬徨所產生



的心理壓力,所帶來的痛苦會不會比生理上的痛苦更難讓人承受?當病人願意接受



安樂死,嗎啡一滴滴的加量時,病人一旦覺得他更害怕面臨死亡,他沒有阻止的機



會,只能含恨離開這個世界。而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我們是否反而讓病人更痛苦?





  安樂死絕對不是以慈悲之心為出發點,想要為病人解決痛苦如此簡單的動機即



可合法化的!





  














-----